贸易便利化:稳外贸的重要抓手

262      2022/09/16 15:20

随着全球价值链深入发展,贸易便利化水平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国际竞争力的突出因素。2018年中国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方面大步前行。从《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整体通关时间再压缩1/3,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对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作出部署,从关检融合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建设与推广,从2018年起全面实施“海关预裁定制度”到出台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18项《提升我国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措施(试行)》,再到国务院印发涵盖“减单证、优流程、提时效、降成本”等20条举措的《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方案》,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是党中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事求是地说,中国贸易便利化现状尚跟不上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发展步伐,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也有相当的距离和空间,而且与新经济模式、新业态发展趋势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努力实现2019年稳外贸目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和支撑。

贸易便利化水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促进外贸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就是因为随着国际分工深入细化,商品特别是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跨境流动日益活跃,贸易成本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影响更为凸显。通关不便、清关效率低、程序繁琐等问题给外贸带来的阻碍和影响往往超过关税、非关税措施。尤其是在零部件反复跨境的复杂价值链生产部门,如机动车、电讯设备和机械制造等产业,这种现象更加突出,物流通关及相关贸易成本是关税的4倍。

可以说,贸易便利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外贸企业经营成本中这部分“隐形”成本占多少。

除了从微观的企业角度之外,贸易便利化在宏观角度则是一国营商环境的重要评价指标。在全球经济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一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不足、贸易成本居高不下成为阻碍其更多更好吸引外国投资、更大深度参与全球贸易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中低收入国家物流通关成本高企,有的甚至是高收入国家的3到4倍,从而大幅抵消了其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削弱了其国际竞争力。

面临2019年更加复杂特殊的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于实现稳外贸目标意义重大。首先,要以落实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为切入,在强化境内通关边境机构与境外机构的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关合作上多下功夫,构建更为便利的跨国国际通关合作、物流与设施联通等制度安排与软环境。

其次,要从全产业链视角加强贸易监管理念和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增强对贸易转型升级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供给,特别是要增强对服务贸易、新贸易形式、新经济业态在贸易便利化需求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把“放管服”改革落到实处。

再次,转换思路大胆试,借助自贸试验区加大对贸易便利化工作的制度创新和改革探索力度,加快对贸易便利化试点成熟经验的复制推广,主动调整监管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开放平台对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主动给予拥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业务拓展意愿的地区以更加灵活的监管方式,让监管服务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求,让更大范围、更多企业享受到改革和创新的红利。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切实在通关便利化上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优化扩充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平台功能,让各口岸众多企业能在同一平台上完成所有通关作业;加快建立起一套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管理理念的“单一窗口”标准框架体系;进一步规范检验检疫、商品质量检验以及原产地证书签发的关联性收费;尽快实现关检融合后原有公开信息的整合,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布范围,加强法规政策起草制定的企业参与度,加大海关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重点加大对内陆省份在建设电子口岸、无纸化通关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落实监督,切实缩小和改变地区间贸易便利化发展的差距与不平衡;梳理和调整2017年通关一体化全面实施后的转关运输相关限制措施,为确有此类实际且合理需求的企业提供更多选择等。